找到相关内容1438篇,用时16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定慧双修和三教融合的先驱

    、〈佛无净土论〉、〈应有缘论〉等,笼罩旧说,妙有渊旨。而守文之徒,多生嫌嫉,与夺之声,纷然竞起。”未言〈应有缘论〉的内容,仅可判定其当属以理为宗、不执著于名相经义的般若之学。唐均正《大乘四论玄义》卷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15264603.html
  • 佛学之真理论

    既得解决。宇宙人生更有何事之足为问题者耶?夫一切学说,一切真理,皆所以解决宇宙人生之问题。由所解决问题之大小,而其价值之大小亦判焉。四谛真理,既判定宇宙人生之价值,明宇宙人生之因果实相,又能显示解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24764660.html
  • 海德格与龙树:从“语言”概念到实践内涵之比较(下)

    价值虚无之外,就是技术的困境。所谓的价值虚无在西方即是由尼采的“上帝已死”所判定的“虚无主义” ,他点出了现代人类精神生活的无根状态:至于技术困境,则是由于现代技术所造成人类生存的灾难性现实。海德格...

    妙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4764837.html
  • 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佛学渊源辨

    艺术境界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唐人论艺重“境”,是在佛学影响下出现的理论趣尚。佛学尤其是禅宗的境界理论是中国美学境界说所取资的主要对象,没有禅境学说,中国美学是不是能形成境界理论都很难说。  当然判定“外师...

    朱良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2965063.html
  • 佛教与科学的对话:历史、现状及意义

    《种子与波函数》,台湾圆觉文教基金会编《佛学与科学》,第2卷第1期。]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教师杨中杰依照佛教的中观学说和唯识理论,判定牛顿物理学、相对论物理学与量子力学依次趋于接近佛教的“中观正见”与“...

    王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23865128.html
  • 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

    ;的观点,就西游记全书的“叙事结构”与“河流母型”的角度,来分析判定争议不休的西游记第九回问题。换言之,对版本学的问题,佐以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解决。这是...

    丁敏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1265202.html
  • 释藏青: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概况(3)

    悟二空理”、“顿悟自性”,乃是禅法内容的不同层次。法门的高下深浅,以发心的大小、偏圆而判定。如果出发於增上生心而修学,是为有所求而学佛,即有欣上厌下之心,有所追求、有所厌弃,那麽所修一切善法只能属于...

    释藏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2065209.html
  • 中国净土教在日本的流传与发展

    中国净土教在日本的流传与发展 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韩 升  ⑩自由撰稿人、翻译家 刘建英  佛教最初是由中国传人日本的,这可以从日本出土的佛像镜得到证明。用佛像作铜镜纹饰始于中国三国时代,结合日本出土铜镜的研究,可以判定,早在三四世纪之交,佛教的造型图像已经传人日本。这一发现应具有重要意义。  日本学术界一般认为,佛教是在公元6世纪中叶才由百济传人日本的。因此,佛像镜的发现可以将佛教传人...

    韩 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2665284.html
  • 江浙佛教对斋教的冲击

    大藏经中的经论不见得全是真经,有不少早已被判定为“疑伪经”,不过,斋教的《五部六册》杂揉诸多佛教经义,却是学者所公认的。   除了以上僧俗对斋教的批判之外,还有一位当时佛教界的大将煮云法师﹙1919~...

    阚正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65465377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的传播

    文化的传播。一个政治措施的影响,岂但只为“百年大计”,同时也要顾及“远垂千古”,此于后世史家或读史者所见得失成败之效,概可客观判定的。西藏地方从此便转向印度,以乞求文化的传播,最初请了几位名僧入藏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1165786.html